(1) 10000;
(2) 表示王老师从出发到返回到学校用了20分钟
(3) 由图可知:学生80分钟走了8000米,所以学生的速度为每分钟100米, 因为王老师在前10分钟里比学生多走了2000米, 即王老师每分钟比学生多走了200米, 所以王老师的速度为每分钟300米
(4) 由图可知C点表示教师返回到学校的时刻: 师生间的距离为(300+100)×10=4000米, 所以C(20,4000), B(10,0) . 设线段BC的解析式为y=kx+b,20k+b=4000,10k+b=0 ∴y=400x-4000( 10≤x≤20).
(5) 由题意知:王老师返回到学校时,学生已离开学校4000米,还剩6000米, ∴学生还要用时6000÷100=60分钟. 王老师从学校到踏青目的地需用时10000÷300=33又三分之一 . ∵33又三分之一 +20<60, ∴王老师能在途中赶上学生.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杜甫在诗中也曾记载了皇家浩浩荡荡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北京民俗历来有踏青的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踏青在济南也是历史悠久,老济南人都能说出踏青的来历。明朝王象春在《齐音》中就有《踏青》诗:“三月踏青下院来,春衫阔袖应时载。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黄昏未得回。“诗中有按语说:“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开最胜,犹是太平光景。”
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踏青、扫墓!
其意为: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春光美景之中.
非常生动,花草都好像活的一样,有动作的,迷和没等等
然意境优美,乱花,很多且星罗棋布,浅草,青嫩的,都很清新,仿佛能闻到风中香气隐隐传来
春来到的过程是渐进的,渐渐的,草逐渐长,花越开越多,生气勃勃的,不能抑制的,把春的生气蓬勃点出了
总之,好妙的,我好喜欢的,不落俗套,又浅显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