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关键词...
您当前位置:主页 > 射击攻略 > 正文

【疑惑】APFSDS的蛋托会砸到友军么?

2024-07-02 07:47 admin

一、【疑惑】APFSDS的蛋托会砸到友军么?

当然会砸到,所以脱穿射击的时候前方某个角度的扇区内是不能有友军的,坦克除外,铝合金的弹托不至于对皮糙肉厚的坦克造成什么损害。120炮的脱穿弹托出炮口50—80米后散开,不受阻挡的情况下能飞出200米以上。不过脱穿都是直瞄射击,没人会拿脱穿来打间瞄射击,准头不说,威力大大下降,没必要。除了超越射击,还有间隙射击,特指机枪小口径高炮等从进攻队列间隙对目标进行射击,支援士兵冲击。所以说一个机枪手向战友背后开枪的机会是很多的……似乎前几天有一段步兵山地进攻战斗的视频,里面就有机枪超越射击和间隙射击的镜头。

二、一个重机枪排有几挺重机枪

两到三挺,一个排三十人,而一挺重机枪需要一个射击手一个填弹手一个观测员和一个后补射击手/填弹手,所以操控一挺重机枪最少需要四个人,这还只是机枪射击战斗时所需要的人数其它还需要一到两个负责抗弹药的,一个拿机枪盾牌的,也就是说玩转一个机枪组所需要的人数是要6到8个人,而且重机枪排并不是说只要重机枪就行了还需要为其进行掩护的步兵手。所以一个重机枪排至多不会超过三挺重机枪。

三、机枪可当狙击用吗?

这么干也可以,但是对于射手的要求比较高。

其实早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就已经开始这么干了,用M2重机枪,安装在固定支架上,配以远距离瞄准镜当狙击步枪用,只是这种属于小规模的个人行为。

到了越南战争,这种做法就更普遍了,一位传奇射手Carlos Hathcock卡罗斯·海斯卡克更是使用M2狙击的行家,有正式记录的是狙杀93人,而非官方正式统计超过300人以上被他所击杀。另外根据一些著作的记录,这老兄还创下过用M2重机枪在2250米狙击成功的世界记录,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2002年。

至于到了海湾战争,那这种做法就是通用的了。

四、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高射平射两用机枪。由于该枪种于1977年立项,所以称之为77式,其实到1978年才完成设计定型。

77式高射机枪的主要性能数据是:该枪的口径较大,达到了12.7毫米;枪长超过2米,达2150毫米,宽度为1300毫米,高度是510毫米,枪管长1002毫米;枪重63.5公斤,其中枪身重21.3公斤,枪架重28.3公斤;瞄准装具有两种,一种为平射瞄准具,另一种为高射瞄准镜;战斗射击速度为每分钟60发;用弹链供弹;对空攻击时,有效距离为1600米,对地面目标攻击时,有效距离为800米。

77式高射机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采用导气管式自动方式,导气室与活塞之间有导气管相连。机枪射击时,火药气体从导气孔进入气室,气室内的火药气体通过导气管作用于活塞上,推动活塞运动,以此完成自动动作。闭锁方式采用短闭锁片偏移式强制闭锁,滑脱开锁。供弹机构为杠杆传动、双程输弹式弹链供弹。发射机构为复进簧击针式,连续发射。枪架采用三角式支架,由下架、上架、带手柄的连接箍、肩托等组碎。肩托主要用于射手瞄准时使用。

这种高射机枪的主要优点是,全枪重量较轻,便于搬运;性能明显提高,适合于打击低空目标和地面目标。

五、M-134 7.62mm转管机枪

面对现在这种枪械火力硬冲完全找死,在一战的索姆河战役,德军靠着重机枪1天打死英军5万人,更何况是M-134这种高射速机枪。

对付这种火力点,直接硬冲完全是浪费生命,正常作战要么用其他火力先摧毁掉,要么从侧翼包抄。

要说和两挺M2HB比谁更猛,射速超过1500发每分的M-134要比只有600发每分M2HB更快。

不过,过高的射速有时会成为缺点,在进行长时间射击时会很快消耗掉大量弹药。而普通的机枪如M2HB的射速就已经足够实现火力压制了,所以步兵装备的都是M2HB。但是有时候也需要的极高的射速。如在直升机上射击时,悬停静止时还好,在高速飞行时子弹的覆盖范围增大,火力密度减少,无法实现火力压制。这时就需要有高速机枪来增加火力密度

六、二战德国的机枪

确实是MG42

一款由德国制造的、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德国人骄傲地称之为“德意志军魂之利刃”,而盟军士兵,尤其是那些到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美国大兵却被它 搞得意志消沉、无心恋战、士气低下,视其为“步兵的噩梦”。它就是被轻武器评论家用三个最高级的形容词词组:“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 器(the shortest time,the lowest cost but the finest arms)”来描述的――

MG42机枪

“一战”结束后,鉴于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水冷式重机枪强大的杀伤力,在《凡尔赛条约》中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不许制造、装备水冷式的重机枪。这对于不甘心 失败、一直想复仇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桎梏。于是,在夹缝里求生存的德国人在这场“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只能另辟蹊径。

从MG13到MG42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打造“第三帝国”的辉煌,德国军工部门开始着手将成千上万挺水冷式德莱赛M1918式轻机枪改造成气冷式轻机枪,这就是使枪的外形和供 弹系统都作了较大改变的MG13式7.92毫米机枪。此后又在MG13机枪的基础上几经改进,终于在1934年,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MG34问世了,并 于1936年开始装备德军。

MG34是一款将重机枪和轻机枪的优势兼而容之的新概念机枪。它采用空气冷却方式,备有可更换的枪管,因此在安上三脚架后可以当作火力持续能力极强的重机 枪使用;而当它装上可折叠的两脚支架,又可当作机动性较强的轻机枪使用。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轻重机枪分用的战术原则,因此被称为通用机枪。但 MG34还是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针对机动性很强的步兵而言,它的质量依然偏大;二是零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生产困难。

1939年欧战爆发。德军在迅速占领波兰后,根据前方士兵在使用MG34机枪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德国的格鲁诺博士在参考波兰的一些机枪设计后成功研制出MG42机枪。

MG42机枪的性能数据为:

口径:7.92毫米

初速:755米/秒

理论射速:1200发/分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坐式

闭锁方式:中间零件(滚柱)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链

容弹量:50发 100发

全枪长:1219毫米

枪管长:533毫米

膛线:4条,右旋

全枪质量:带两脚架时11.05千克,带三脚架时为19.2千克

瞄准装置:机械瞄准具。瞄准具由弧形表尺和准星组成,准星与照门均可折叠

配用弹种:毛瑟7.92×57毫米步枪弹

其中,该枪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这在机械制造史上尚属首创。正因为如此,MG42机枪一面世,盟军谍报人员的报告 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德国人不行了,没有原料了,生产出这么简单粗糙的机枪就是铁证。”其实,这并不是资源衰竭的德国人所做的“垂死挣扎”,而恰恰是机械 生产制造方面的一次天才突破,它对于降低成本和减轻武器重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在当今的机械制造中大量使用冲压件已是十分寻常普遍的事了。看来,盟 军只能在战场上去体会它的威力了。

1942年秋,在北非突尼斯的卡赛林山口一役中,没有什麽战斗经验的年轻美国大兵们面对MG42冰雹般倾泻的子弹惊呆了,而那撕裂亚麻布一样“哧啦哧啦”的声音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很快,2400余名美国大兵便举手投降了。

影响深远 意义非凡

据战后统计,战争期间MG42机枪的产量高达100万挺。正因为MG42机枪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其优点才得以迅速为各国军队所认可。于是,“二战” 后许多国家使用的机枪上都有着MG42的影子,如美国的M60、德国的MG3、意大利的M42/59、南斯拉夫的SARAC等;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经冲 压、铆接、点焊,自动化生产线大量生产并可以向前线源源供应的武器的研制成功,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枪械设计生产的范畴,因为“二战”后新研制生产的机枪大 部分都是通用机枪,而后来军用枪支的发展更是受其影响而形成了枪族。

其实真正的战斗时。MG42在老兵手里是不会连续扫射的。是采取3发 5发 10发的点射和追射!只有在大量步兵冲击的时候才会持续性扫射,但也不会持续很久,即使是弹链供弹,那么持续时间也不会超过三分钟!!!在诺曼底的时候,德国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间断的射击,以至于10分钟左右就要换一会枪管!

射速也达到了每分钟800到1100发左右!

精选应用 MORE +

好游安利换一换